电子邮件| 维护邮箱 中国政府网
政府信息公开(海洋管理)
返回首页 公开目录 公开规定 公开指南 公开报告 依申请公开
检索 高级检索

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

索引号

00014189/2016-03513

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 

发文字号

发布日期

2016年04月08日

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

概述

 

    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生态环境状况,2015年,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部门,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职责,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,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。重点开展了管辖海域海水质量、沉积物质量、生物多样性状况趋势监测,加强各类海洋保护区及18个典型生态系统生态监测,强化77条主要入海河流及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监督监测,深化海洋倾倒区、油气区、重要增养殖区和滨海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环境监测,密切跟踪赤潮、绿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发生发展态势。共布设监测站位约11 000个,派出监测人员约56 200人次,船舶监测约9 200艘次,获取监测数据约200万个。

 

    监测结果表明,2015年,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。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%,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,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主要优势类群无明显变化,河口、海湾、滩涂湿地和海岛等类型保护区生态系统基本稳定,赤潮灾害影响面积较上年明显减少,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要求。

 

    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,冬季、春季、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67 150、51 740、40 020和63 230平方公里。河流排海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,枯水期、丰水期和平水期,77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V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分别为58%、56%和45%。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率为50%。监测的河口、海湾、珊瑚礁等生态系统86%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。绿潮灾害影响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。渤海、黄海和东海局部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,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。

 

    综合2011~2015年监测结果,“十二五”期间,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基本稳定,污染主要集中在近岸局部海域,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多处于亚健康状态,局部海域赤潮仍处于高发期,绿潮影响范围有所增大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字,均未包括香港、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。 

 

依据《海水水质标准》(GB3097-1997),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,海水水质分为四类:

第一类: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,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。

第二类:适用于水产养殖区,海水浴场,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,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。

第三类: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,滨海风景旅游区。

第四类: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,海洋开发作业区。

 

 

 

    【字号:      】  【打印】 【仅内容打印】 【关闭】  【下载】     分享到